学校网站 | 收藏本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新闻网首页 >媒体工大 返回 >>

【湖南日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发布时间:[2016-11-22]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  作者:  阅读: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今年5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随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用三个“更”,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极其重要性。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呢?

一、文化是根,夯基固本,所以更基础

《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孔子说:“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 子贡又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强调的“信”,实质就是指的一个理想信仰,就是指的精神文化,他突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落后,一打就垮;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那就不打自垮。

如果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中华文化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近代以来,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西方列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没有欺负过我们,但是,我们依然活着。虽然我们的民族一次一次陷入危机,但是一次次渡过难关,绵延生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靠的就是中华文化所塑造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和中华儿女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基,是各族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只要中华文化这个根还在,民族和国家就在,一旦我们把内忧外患解决了,这棵大树一定会焕发新的生机。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或者文化的根没了,不管表面多么繁华,都是没有前途和未来的。例如,曾经繁盛的罗马帝国,它的崩溃也只在顷刻之间。这就是文化存而民族存,文化亡而民族亡的例子。

二、文化如水,滋养万物,所以更广泛

在政论片《大国崛起》的中,编剧历数了从葡萄牙到美国先后崛起的九个大国走过的历程,并采访了世界各地100多位知名学者和政要,这些专家学者在总结各个国家崛起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有一点上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认为思想文化在这些国家崛起中功不可没。为什么思想文化的力量如此巨大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无论是科技的发展,还是制度的创新、还是民主的推进等等,都离不开文化的引领。

水是柔软的,但它无孔不入,无坚不摧。文化像水一样,润物无声,如杜甫描写春雨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它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我们的道路信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建立在以文化自信为底蕴的基础上的,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对与错、好与坏、安与不安、幸福与不幸福这些基本问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认知理解诉求、心灵活动诉求、人文关怀诉求和理想信念诉求等等,都是与人的文化认知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关系到国民的总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科技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体育素质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里写道,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说的都是文化这种广泛性。

三、文化是魂,铸就信念,所以更深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周易》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告诉我们,文化就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化物的过程。在这个“化”的过程中,会凝结起一种价值观,久而久之会铸就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稳定地、长期地驻扎于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左右一个人、一个民族所有活动的内在基因,巨大精神力量。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铸就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文化是魂,铸就信念,所以更深厚。 有人认为,国家的输出物有三个层次:三流国家出口产品,二流国家出口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出口价值观和文化。这个说法可以时刻警示我们: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发挥引领作用,才称得上泱泱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无疑包含了同样的道理!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投稿邮箱:xcb@hut.edu.cn

联系方式:0731-2218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