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自省委、省政府下达驻村帮扶任务以来,经过严格甄选与考察,我校迅速组成了由组织部干部科科长周飞云、思政部教师李金桥两位同志组成的帮扶工作队。4月15日起,工作队正式驻扎在茶陵县浣溪镇八旦村,开始为期三年的帮扶工作。如今,55天、近2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工作队进驻以来,八旦村到底有无什么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八旦村的村民对工作队及其工作的反响又如何?未来的工作,又将如何开展?他们的为人与工作,有没有严格参照“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呢?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必须身临其境,方可见真颜。
6月10日,蜻蜓低飞,草长秧绿,虽然天气时阴时雨,却阻挡不住希望者的脚步。这天上午,我校党委书记唐未兵在党委副书记彭希林,党办、组织部、财务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赶赴茶陵县浣溪镇八旦村调研我校驻村帮扶工作。
不让希望陷入贫困
八旦村村民生活情况到底如何?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来八旦村之前,唐未兵从驻村工作队的汇报材料中作了详细了解:八旦村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扶贫村,村内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9户45人,低保户5名,五保户3名,贫困人口占村总人口的22%。
村民的生活困难牵动着唐未兵等人。在唐未兵的要求下,一下车,就由茶陵县委、县政府和镇、村干部,以及周飞云、李金桥陪同,来到了贫困村民的家中。
尽管提前作了了解,但唐未兵一行始料未及的是,置身于贫困村民家中,他们还是深深地体会到了“震撼”。
一行人首先来到五保户段元发家中。坐定后,唐未兵与夫妻二人进行了亲切体己的交谈。
段元发是当地人,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面黄肌瘦的他,左脚有先天性的严重残疾,脚掌几乎全无,得跛脚拖行着走路。2002年,他的母亲去世,而雪上加霜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黄疸病差点使他命丧黄泉。从死亡线上捡回一条命后,村里把他列为五保户。这时,低保户妻子从邻村来到了他的生活中,代替他的母亲,与他相依为命。他患有先天性软骨病的的妻子,正靠在堂屋往里走的门槛边,席坐在一块正方形儿童泡沫地垫上。他们11岁的女儿没有回家,据村支书段炳云说,孩子很乖巧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
堂屋里对着门的神龛处,摆放着一只陈旧的高低柜,柜子的油漆斑驳脱落。柜子上方,摆着一尊普通白瓷观音塑像,比一个成年男性的巴掌大一点,以及一套牙刷和洗漱杯;柜子旁边,放着一只红色的塑料保温壶,和一些塑料袋、农具什么的。从墙面大面积掉落的石灰粉可以看出,墙壁是泥砖所砌。墙上挂着一个大概是常用的插座,和一条毛巾、一顶草帽,除此以外,家徒四壁。坑坑洼洼的地面黑黝黝的,洒满了朴实与无求。一间里屋,就是厨房兼卧室了。一面绿色的塑料镜子挂在墙上,显示主人在如此困苦的生活条件下,不放弃对美的感受与追求。
这样的房子,用简陋不足以形容,用破败一词,恐怕更合适;这样的生活,也不仅仅是穷,也有苦。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夫妻二人脸上看不到一点愁容,脸上时刻露着的笑容,憨厚而真诚得像深山里的泉水,透明到底。在与客人的交谈中,他们不时流露出对摆脱穷困、过上美好生活的向往。
离开之前,唐未兵代表学校,诚恳地用双手将在学校就准备好的慰问金递给段元发。唐未兵握着段元发的手,真诚希望一家人一如既往地坚强生活,“你们的背后,有党和国家、当地政府,有我们湖南工业大学,有我校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如果今后有什么要求和需要,请你们尽管提出来。”
听着暖心的话语,段元发与妻子的眼中流露出感动、坚定与信任。
出了段元发的家,周飞云告诉大家,段家是全村贫困户之首。
“不容易,一对重度残疾夫妻,靠劳动的双手,把如此艰难的生活过得如此快乐!妻子一辈子都没有站起来过,却硬是坚强地相夫教子!一家人如此贫苦,还如此恩爱!这实在是令人感动!他们身上有不屈的火种啊,值得我们敬佩,也值得我们深思。”唐未兵说。
村民王基平家与段元发家隔得不远。与段家不一样的是,王基平夫妻二人身体健康,房子略显宽敞一些,基本生活用具稍多一些;一样的是,这一对夫妻身上,也充满了农人身上见惯了的勤劳、快乐、淳朴善良的气息。
唐未兵一行人围坐在桌旁,和王基平聊天。王基平的妻子忙里忙外,给客人端上自家酿的蜂蜜泡水。看得出,这是一个贤良持家的女人。
王基平坐在唐未兵身旁,谈着自己的生活、作息、经济收入、小孩学习情况,与心里的想法。这是一位饱经风雨的中年农人,面相刚毅,却平实质朴得如同八旦村路边的一棵草。平常,他与妻子除了耕田种菜,还会养一些家禽、家畜,闲不住的夫妻二人还养了几箱蜂。在这片贫瘠、闭塞落后的土地上,王基平夫妻虽然入不敷出,却仍不放弃努力:他家房屋右侧的水泥板下,是自家建的沼气池;不远处,是猪圈,一头猪正在里面响哄哄地闹栏。
当唐未兵听说王基平是四川人,入赘到八旦村,与妻子共同生活时,他风趣地说:“我们湖南人得谢谢你啊!你离开自己的家乡,从遥远的四川来到这里,娶了我们湖南的女子,并把她照顾得这么好!”
围坐着聊天的众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王基平则很腼腆地低下了头;而他四十岁未到的妻子,也羞涩地躲进了里屋。
想改变生活现状,可是,门,在哪儿?有的,是根本没门;有的,是找不到门。
“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带领老百姓、帮助老百姓,使他们尽快过上好日子!”唐未兵决然地说道。
护栏与凉亭
受学校委派,周飞云和李金桥这支二人小分队进驻八旦村以后,工作上高度合拍,分工明确,合作共事,责任共担,一去就进入角色,与当地的领导和村民已经打成一片。
进村的路上,八旦村所在的县镇村相关领导干部一路同行。
茶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志军与镇党委书记苏钲历数工作队进驻以来,八旦村看得见的情况与变化。工作成绩不能由当事人自说自话,受益者就是口碑,群众才是贴心人。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即便说,也并不足以证明什么。就扶贫而言,毫无疑问,事实优于想象,结果重于过程。
很快,进入视界的便民设施,就使我们感到吃惊而由衷欣喜。
低矮小巧的拱桥,清亮透底的流水,大概是诗人眼中的无二浪漫,而在工作队眼中,却是村民出行的危险之处。在几处狭窄的拱桥两旁、一些急拐弯处,刷着绿漆的崭新护栏,稳稳当当地立在地面。
“他们对群众很体贴的,和群众走得近啊,做工作总是要求个细致、周到和扎实。”苏钲介绍,这些护栏是工作队进驻一月余修建的,正是他们出面和县交警队积极沟通协调后,所取得的结果。
唐未兵不断颔首,脸上有止不住的笑意。
进村的路上,还有一座新修的红色四凳凉亭。凉亭飞檐翘角,取名为“雅景苑”,亭内还设了一张小圆桌,美观而实用。从一路上看来,凉亭搭建的地点,是前后不接村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天气炎热时,村民走路想要休息时,能为他们提供荫庇。
同行的县镇村领导以及村民,对工作队的到来以及短期内,如此务实高效地展开工作,均不吝欢迎与赞美之辞,并对我校党委选拔和任用干部人才方面,表达了他们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他们是真正不怕苦呢!‘三严三实’,在他们身上是看得见的呀!”
唐未兵此行是为了看望慰问村民与调研帮扶工作。听到我校派出的工作队付出的努力受到当地领导和村民的肯定,自然是欣慰的。
周飞云与李金桥二人比在校内工作时黝黑了许多,也显得壮实了许多,这使他们看上去与当地村民并无二致。这是不是也能说明,他们代表我校,在为群众办实事方面,一直在努力呢?
“我们的党员干部,就是要能做事、肯做事、做好事。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组织的培养啊!”唐未兵望着村道旁杂草丛生的坚硬岩石,缓缓地说道。
的确,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实施要见成效
在进村唯一的小路、狭窄到仅容一辆小车通过的村级公路上,越向村内走去,感觉越闭塞。尽管空气是清新喜人的,植被几乎是原始的,满眼的绿色,让久居城市闻着汽油而不得脱离的人们感到舒适,然而,与此同时,道旁荒芜的秧田,几块水田里稀稀落落地撒着山羊胡须一样的秧苗,又是那样的刺眼;而丹霞地貌固有的砂质土壤,滴着雨水的奇形怪状的岩壁,又是那样的乌黑沉重;薄弱的乡村经济,落后的农田水利设施,使村民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远走他乡务工赚取劳务费……这一切,又是那样的令人痛心。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精准扶贫 全面脱贫”——这鲜红的16个字,上个月被刻在了村口一桩木雕形状的水泥柱上,落款是“湖南工业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
唐未兵站在水泥柱旁沉思着。
这个看上去资源匮乏的、几乎是原生态的小山村,要怎样才能实打实地做好帮扶工作,使我们的农民兄弟在自己的家乡安居乐业,过上他们想要的富裕生活?
在水泥柱旁,谢志军和副县长陈艳娟不断地向唐未兵介绍茶陵县的人文历史。镇党委书记苏钲、村支部书记段炳云拿着打印好的风景照,向唐未兵、彭希林一一介绍。照片有8K的,有2*3吋的,清晰地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原来,浣溪镇、八旦村的风景一直是一片处女地,几无外来游客踏足。
唐未兵认真听着,或颔首应答,或思考,或积极回应。“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也是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希望之一。
在村委会举行的驻村工作座谈会上,茶陵县县委书记彭新军对唐未兵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茶陵县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发展情况。茶陵县委组织部部长谢志军、浣溪镇党委书记苏钲、八旦村支书段炳云作了工作汇报。
“八旦村位于浣溪村西北部,是一个地处茶陵、安仁两县交界处的贫困小山村。全村人口248人,60户,4个村民小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2人,9名党员,其中60岁以下的党员仅2人。村域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亩,山林面积8960亩。村距县城32公里,距衡炎高速浣溪互通口不到4公里……没有过境公路……”《湖南工业大学驻浣溪镇八旦村帮扶工作情况汇报》《2015年茶陵县浣溪镇八旦村帮扶工作计划》《2015—2017年茶陵县浣溪镇八旦村帮扶工作方案》摆在众人面前,伴着“队长”、汇报人周飞云的话语清晰地进入听者的耳膜。
周飞云和李金桥向唐未兵一行介绍他们驻村后所作的大量方方面面的工作,如进村民家走访、召集村民开会、到邻村学习取经、拜访县委县政府争取支持、联系农业企业招商引资等。他们说,上级部门给予的关心、村民的关爱和期望,使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加强烈。
唐未兵一行,不仅及时带来了八旦村建设急需的10万元资金,而且,带来了校党委的嘱托;同时,工作汇报让唐未兵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由此,对八旦村帮扶工作的通盘指导也在逐渐打开思路。
在帮扶工作座谈会上,唐未兵恳切地说,村民们没有“等靠要”,这让人感到由衷敬佩,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极大地鼓励了我校带领工作队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决心。他希望工作队要从思想上更加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有的放矢、有谋有略、扎扎实实地推进帮扶工作,与当地村民紧密配合,充分利用我校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校友资源优势,做好八旦村的人才培养工作、镇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做好精准扶贫,杜绝“越扶越贫现象”。他承诺,我校一定会举全校之力,加大驻村帮扶队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散会时,已近下午一点。午饭是在八旦村一户农人家中吃的。
桌上摆放着的菜,全出自村民之手自养自种。没有红酒,也没有白酒,有的,只是家乡的味道。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顿没有祝酒词,却有迅速拉拢彼此感情效果的“家人团圆饭”。
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村民很高兴——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我校领导代表大后方的到来,意味着庄重的承诺。
后记
长长的隧道,空旷的高速公路,我们在雨中穿行,八旦村被渐行渐远的汽车抛在了后面,一行人满载了村民的殷切希望,行驶在返回株洲的路上。
车内,唐未兵与大家不断交流此次调研的体会,八旦村的调研情景不断重现。高高的“国家级贫困村”帽子,光溜溜的灰暗破烂的墙壁,身残志坚、对生活感恩而有着美好盼望的夫妻,村里的砂质土壤和荒废的稻田,村中弥漫着的憨厚无闻的原生态生活景象……
唐未兵说,在驻村工作队如火如荼开展工作时,学校如何才能做到不断“炊”,既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切实的支持,更好地完成上级的工作,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给八旦村村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真正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呢?
4月15日,那时,我们刚开始。
6月10日,现在,我们已然在路上。(曹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