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思政,是以高校为平台,汇聚高校所在区域的各方力量,充分发挥高校所在区域红色基地、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作用,面向所在区域的学生和其他群众,开展思政教育,全面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全域思政的突出特征是:讲课者来自各行各业,听课者面向四面八方,内容丰富多彩、手段灵活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湖南工业大学积极践行全域思政模式,思政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第一,思政教育主体多元化。谁来开展思政教育?大多数高校把思政教育的主体局限为学校教师。教师长于理论讲述但弱于“以身说理”,制约了思政教育效果的提高。湖南工业大学的思政教育工作,以教师为主要力量但不限于教师,吸纳政府官员、科技创新人员、企业家、社会贤达、农民、社区工作者、劳模、老同志、志愿者、农村基层干部等各行各业的人士组成全域思政团队,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社会精英所开展的思政讲座,说自身实践,讲真实故事,说事娓娓道来,论理鞭辟入里,动情处热泪盈眶,感人至深,收到以身边事感动身边人的良好效果。如株洲援鄂医疗队队长在给学生宣讲抗疫精神时,展示他自己和医疗队队员出征前与家人告别、义无反顾逆行出征的照片和场景时,同学们被深深感染,眼中含着泪花。当他播放黄冈人民十里相送医疗队的视频时,同学们被依依惜别、生死相依的真实情感所打动,纷纷掩面擦泪,触及了内心、洗礼了灵魂、升华了境界。
第二,思政教育客体多样化。谁需要接受思政教育?一些人认为,只有学生需要接受思政教育,事实上,思政工作是洗礼灵魂的工作,人人都需要接受思政教育。基于这种认识,湖南工业大学的思政工作,面向学生的同时还面向学校所在区域的全体民众。湖南工业大学全域思政团队在搞好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时,定期深入企业、农村、社区、街道,向工人、农民、社区居民既讲述大道理,又拉家常,提升听众的思想境界。轨道交通学院教授到中车集团给员工详细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科技成就,激发了员工们的自豪感;客观分析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以及美国的技术制裁给中国带来的困境,激发了员工们的责任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到湖南城步县贫困村给农村干部、贫困户讲述扶贫与扶智、扶志的道理,大家纷纷说听懂了,表示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不拖后腿。经济学院教授在碧桂园集团给企业家讲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的企业担当,使企业家明白了企业经营战略必须自觉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为国家作贡献,在国家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
第三,思政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决定质量,全面提高思政工作的质量,首先是要创造高质量的思政内容。湖南工业大学在三个“会通”中丰富思政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特别是新时代实践的融会贯通,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用理论阐释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丰富理论。二是中国故事与株洲故事的融会贯通。株洲是始祖炎帝陵寝之地、中国革命的发源地、红色文化的摇篮、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践的典范,域内思政资源十分丰富,湖南工业大学全域思政团队充分挖掘株洲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之中,用一个个可以感知的实物、事例开展思政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可触性。三是文献思政资源与实物思政资源的融会贯通。湖南工业大学全域思政团队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走进炎帝陵,实地感受中华始祖遍尝百草、悬壶济世的精神,走进工业遗址,感受共和国第一代建设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走进现代化工业企业,感受科技创新者拼搏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
第四,思政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在方法上切忌刻板,必须根据听众的需求创新受众喜闻乐见的新方法。一是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要通过注入新活力来坚守、巩固课堂教学主阵地。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湖南工业大学全域思政团队引入雨课堂、翻转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改变机械的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格局,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二是建立VR思政实训中心,开展模拟教学,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在体验学习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三是建立移动课堂。把株洲域内的红色基地、工业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开辟为思政教育移动课堂,在实地感受中领略文化,提升思想境界。
全域思政新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思政主体和客体单一、内容和方法单调的问题,实施以来取得了预期效果,小荷已露尖尖角。但是,全域思政模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索均处在起步阶段,小荷才露尖尖角,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善。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