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 收藏本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新闻网首页 >媒体工大 返回 >>

【中国高等教育】王利华:以课堂教学攻坚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时间:[2019-07-04]   来源:  作者:  阅读:

以课堂教学攻坚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王利华

[摘  要]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抓好课堂教学,立德树人就把好了第一关口,人才培养就守住了第一阵地。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要坚守好立德树人的根与魂,激发好老师的责任担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好益教利学的课程、优化好课堂教学环境。

[关键词]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攻坚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高校必须自觉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在新时代本科教育再出发、再奋斗的征程中,我们首先要坚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攻坚课堂教学,实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深刻把握课堂教学的“六个第一”功能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第一关口。《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为大,就是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栋梁之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他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课堂是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是教师对学生影响思想、传播知识、启迪真理最集中、最系统、最持续、最有效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的一切都会给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纵观世界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走向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并举的完整性教育;从传统的学科专业教育走向综合育人、活动育人;从孤立的德育走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我国高校的课堂,是实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落脚点,是对大学生进行完整教育、实现综合育人、活动育人、全员育人的落脚点,高校教育工作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品德锤炼的教育入口,就把好了立德树人的第一关口。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都是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而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教辅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环境的营造等,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

从学校教育的特点看,课堂是对学生系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吸收与再运用的场所,也是学生真正实现由知识到知识的运用和超越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选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知识灵活起来,学生就有获取知识、遨游知识、运用知识的激情与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思考中去,因此也有研究与创新的应用实践。

课堂教学是学风建设的第一源头。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良好的学风对学生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至关重要。教风影响学风、带动学风,教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风建设,教风首先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课堂教学是学风建设的第一源头。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做到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其核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课堂上教风学风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互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吸纳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兴趣等,都是言传和身教的统一表现。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示的敬业精神、治学态度和求实作风,对学生就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也是重要的言传和身教的统一。总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上的高水平教学、教师自身的良好示范身教、教师对课堂秩序的认真管理,都是重要的学风建设的具体体现。

课堂教学是资源配置的第一导向。教学是有计划、有保障的系统性活动。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需要相应的条件和保障。资源是学校人才培养必备的物质资料和可靠保障。学校资源如何配置,如何产生最好效益,同样也有导向。学校所有资源配置都要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人才培养的第一导向就是课堂教学。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本科教育的“八个首先”,其中提到“学校的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无论新旧、软硬,首先要在本科使用”。因此,只有以课堂教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才可以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才可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资源最佳开发利用,形成长远、可持续的学校内部资源保障体系。

课堂教学是改革创新的第一平台。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今高等教育提高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一招。改革要抓住源头活水,课堂就是检验成败的试验田。课堂教学是集教材、教法、教学资源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综合体,如何改革,及改后效应都会直接体现出来。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如何把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最终成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体系,只有到课堂才能体现。又如,当下适应互联网教学的需要,网络资源如何配置,智慧教室如何建设,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可体现是否相适应;我们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也只有到课堂上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产生共鸣。总之,课堂教学是改革创新的第一平台,也是真正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课堂教学是破解困境的第一抓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教学体系。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互动不断增强,教学相长的境界基本形成。但在社会思想多元化、互联网信息化等新形式下,高校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备受关注的新问题。智慧教室建设、多媒体设施改造、教室设置及配套桌椅等都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需要;教师习惯了讲授型的教学方法,单向灌输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望,难以发展学生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高校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才能破解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激发师生动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要坚守好立德树人的根与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教学工作只有时刻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坚持为国育才的立场,才能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二是要激发好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要求,引导教师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研究教学,在三尺讲台书写春秋、传道授业、培育新人。要加强学习培训,通过送出专修、国内外访学、校内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专业知识更新不足和教学艺术欠佳的短板。要举办现代教育应用专题学习班,让老师们掌握运用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互联网 教育”的教学要求。

三是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教学是为学生而教。只有尊重学生、把握所惑、了解所需,遵循成长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教学的效果才会真正彰显。学校要真正将学生学习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对学生学习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和期望,构建自由、多元的支持性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要对考核形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要弱化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在学生素质评估中的比重,从日常的教学和作业出发,采用经常性、系统化的考核。要从记忆型的考试转变成能力应用型的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文件读写能力与交流能力等。

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前沿阵地,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以及教学能力与学习风尚的集中展示。一是要推动好课堂教学革命。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要提高学生参与度、思考度、研究度;要引入小班讨论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批判性的对话和交流,让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参与学习等新方法成为时尚。要让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你来我往启智慧、线上线下探真知、现实虚拟频转换、手脑并用练本领成为新常态,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要真正让学生喜爱的“金课”层出不穷,要改进课堂教学的管理与服务方式,进一步出台实施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有效举措,调动学校、教师、学生都把精力和才智聚集到课堂教学上来,形成严肃严谨、开放和谐的教学管理氛围。要加强对课堂教学日常监管和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学院以及保障教学的各级管理人员都要走进课堂、监督课堂、服务课堂;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比,将课堂管理成效与单位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相结合,要重奖课堂教学管理先进院系;要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加快课堂教学的条件改善和设施提质,为教学工作提供安全可靠、先进优越的保障。

二是要建设好益教利学的课程。课程是教学建设的基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的要素有两点:一是规划设计,即课程规划模式,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二是实施过程,即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学行为系统。各个专业,都要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科学做好课程内容与方法设计。要加强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学内容,顺应“互联网 教育”的需要,研究有效的教法。要适应课程思政的要求,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要发挥好教研室在研究教材、探索教改、寻求教法方面的作用,让教师参加教研室活动成为常态和制度。只有课程真正建设好了,教学的吸引力、学生的求知力才会正向有力。

三是要优化好课堂教学环境。教育的关键是提供适当环境,让学生通过活动成长。教育是一种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经历,大学是一个学习者共同体,学习是行动,要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行动促成有效学习;学习是经验,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经验互动。要优化人文环境。大学应有精神,要具有浓厚的、积极的共同体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教育行政管理者,都应把自己定位为“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教育环境,使学生有愉快的大学学习经历,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要优化制度环境。要坚持以以本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激励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包容创新的师生教与学的环境。要组织开展教学比武等竞赛,激发教师教学潜能;要开展教学优秀奖评选,评选最受欢迎的老师,重奖献身教学、成效卓越的老师,让教得好的老师有荣光、有待遇。大学要多一些倡导性的规范,少一些禁止性的规定;多一些成长空间,少一些无限责任,实现依法治校、依规办事,让教师能坚守主业、专注教学。要优化生活环境。环境教育人、环境影响人。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高雅而又有品位的文化环境中励志成长、健康成长。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微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与培育策略研究”(编号:15YJA7100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王利华: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现挂职宁夏大学副校长】


原载2019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投稿邮箱:xcb@hut.edu.cn

联系方式:0731-2218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