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晚,2022年度研究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系列讲座第十七讲在崇文楼演播厅举行。校长蒋昌波作《大湖之水——奏响洞庭治理“流动的旋律”》专题报告。
蒋昌波介绍了洞庭湖的重要意义。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和鄱阳湖有如“长江之肾”,在调蓄洪水、航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旅游观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经济区地位重要。他简要回顾了洞庭湖生态演变的历史,勾勒了“八百里洞庭”的历史变迁。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洞庭湖的生态,也塑造了独特的洞庭湖水文化,并留下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自清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围湖垦荒大幅增加,洞庭湖水灾频繁,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消除水患,党和政府对洞庭湖进行了第一阶段全面整治,构建了初步防洪减灾体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洞庭湖环境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当前,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总书记指示,按照“一条主线、三个同时”要求,构建长江、洞庭湖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
对于未来洞庭湖的治理,蒋昌波认为,随着三峡水库及上游大型水库陆续投入运用,荆江河段持续冲刷、枯期水位进一步降低是未来江湖关系演变的主要趋势。应对洞庭湖面临的水安全问题,洞庭湖综合治理应着力提高洪涝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能力、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适应新的江湖关系变化。他结合自己科研团队近年来参与洞庭湖治理的经历,提出应结合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背景,搭建一系列洞庭湖流域数值模型,实现湖区水循环过程的多维虚拟仿真,为进一步治理与工程建设提供支持。针对洞庭湖当前出现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及防灾减灾方面的问题,他重点强调了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区域规划及发展、水资源与水安全保障、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技术、区域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大数据挖掘与仿真研究等五个发展方向。
近两小时的讲座,蒋昌波带领听众们纵览了洞庭湖的沧桑巨变,分享了洞庭湖壮美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生态。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对未来洞庭湖区域的开发与治理做出了系统的研判。他告诉在座的研究生们,科学与人文素养对于个人成长极其重要,他非常重视这次公开为研究生授课,精心挑选了授课内容,使各个学科领域的同学能够更好地理解讲课主题和内容。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课程,能够培养广大研究生关注科学、关心人文的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研究的热情,以此推动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这场讲座内容上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贯通科学、人文与社科领域,极大地开拓了广大研究生的视野,也必将增强他们学习科学、专心科研、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