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 收藏本站

与改革开放共奋进——湖南工业大学包装教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8-11-09]   来源:  作者:  阅读: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历经40年奋斗与沧桑,改革开放为国家发展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震撼。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与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激昂乐章。

在风起云涌的高教改革浪潮中,湖南工业大学坚定初心,在选择包装教育特色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征程中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以敢为人先的霸气和闯劲,以特有的坚毅和执着,实现了从包装教育的“先行者”到“领跑者”的转变,收获了属于湖南工大人的包装教育自信与包装文化自信。我校现已成为全国包装人才的培养摇篮,包装科技的创新高地、包装文化的传承中心和包装产业发展的国家智库。

雄关漫道,坚定包装征程始

1978年4月,株洲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湖南省教育厅在各地办基础大学的号召,决定要办与株洲工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于是,株洲市第一所高校——株洲基础大学应运而生。市委委派周运光等同志全面领导学校筹办工作。选址,商调老师,完成新生入学之后的开课准备,一气呵成,筹备小组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

当时最为紧缺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尽管没有这方面师资,富有前瞻性的筹备小组还是将它锁定为学校的第一个专业。1979年2月23日,学校迎来了电气自动化两个班的80位首届学生,株洲基础大学的试办取得初步成功。

当时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首届学生教室靠租借,个别新开设的课程,文革前毕业的老师也没学过,只好师生一同听电视讲课。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校始终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对学生要求为学必须学会做人。

特殊的师资情况,要求老师们“笨鸟先飞”,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必须灌深灌透。还根据当时实验设备落后的现实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的口号。

在艰难的办学环境里,学校不仅一门心思抓教学质量,还瞄准了人才市场,考虑扩大办学规模、增设新专业。1984年,学校经调研发现包装、物流、统计、纺织等行业人才紧缺,应省纺织工业局的要求办起棉纺织工艺班,应省统计局的要求开办干部专修性质的统计培训班,省统计局甚至还向国家统计局申请将我校改建为统计学院。但在开办后,我校陆续发现这两个专业与现有专业反差较大,改向有难度,不得已选择放弃,最终经学校反复论证,办学的“天平”倾向了包装工业体系。

良好的包装既能够保护商品、方便运输,还能促进销售增长。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但包装工业作为我国新兴工业体系,人们的包装意识与包装消费观念还处在萌芽阶段。

新中国之前,我国谈不上拥有包装工业,有时只是荷叶、报纸等简单包装,直到解放初期,所谓包装工业也仅局限为糊糊纸袋、纸盒之类的街道作坊,与现代包装概念相差甚远。曾有外国友人这样说:中国出口商品是典型的“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

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被称为中国现代包装创始人的邱纯甫在亲自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包装行业之后,测算到80年代中期,我国商品由于包装不善,每年损失将在100亿元以上。特别令他担忧的是,直到1980年,我国包装企业虽然已有2500家,但产值仅为72亿元,在全国40个主要行业中排名最后一位。

要发展中国的包装事业,首要任务是培养包装专业人才,提高包装行业的整体水准和科教含量。面对我国包装行业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我校瞄准先机、综合考量,发现学校现有的专业和师资大多与包装艺术设计、包装印刷与包装材料等有着天然联系。时任校领导班子通过再三讨论分析,一致提出了走包装特色办学道路的战略方向。

就这样,说干就干。1985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开办了第一个包装类专业——包装装潢专业。率先开办,意味着教学计划、专业教材和课程设置都鲜有借鉴,必须自己摸索,且最大的风险是当时国家教委的招生目录上根本没有这个专业名称。“包装”这个新词汇连学校一些老师也是第一次听说。面向一个特定的行业办学,以后能否招到学生,招进来了又能否分得出去?大家心里都不踏实。

3年的担心和彷徨,学校终于等来了首届学生毕业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0多个毕业生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这下子学校有了信心:市场需要的,就干!

1989年,学校更名株洲工学院,并划归包装总公司管,既归包装总公司管,办包装的底气更足,更应思考如何做好包装文章了。

同年,学校又开设了包装类第一个本科专业——包装印刷,之后,包装工程、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等与包装相关的专业相继开设,学校也进一步确定了要建设成为中国唯一从事包装教育的高等学府的发展目标。

事实证明,当年的决策是正确的。正是有了这种前瞻性的认识,正是对于包装的坚定和坚守,学校从第一届包装毕业生算起,直到2000年,以大包装为龙头,先后建起了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包装与印刷学院等12个院系,开辟了21个本科专业,其中15个为包装类专业或者融合了包装色彩,学科也从最初的包装工程拓展到包装设计、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包装材料等32个方向,初步形成了包装学科群和专业群。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教育委员会、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全国普通高校包装工程专业教育指导分委员会都在这里挂牌。

勇立潮头,发展奋进正当时

1978年以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40年的改革开放宏伟征程中,走出了一条极富创新精神的中国发展道路。1985年,我校作为在包装教育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院校,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创新”当作发展原动力,实现大跨步式发展。

发展到2000年,我校包装专业的学生已经达到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随着专业规模的逐年增大,学生的实习需求量也在提升,但放眼长株潭地区,包装企业少,无法满足不了学生日常实习乃至就业要求。

为了解决包装专业学生实践困难的问题,学校反复商议后决定,在中国包装企业聚集地——珠三角成立外派机构,专门对接当地政府和企业,搞好学生校外实践服务。

2000年9月,我校与广东省中山市张家边企业集团为主,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中国包装技术研究所参与创建的株洲工学院中山包装学院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包装系统第一个产学研结合体的正式诞生。

伴随着珠三角包装产业布局的调整,中山包装学院“逐水草而居”,先后搬迁至东莞市道滘镇、桥头镇,更名为“东莞包装学院”。为学生解决实践需求、整合政校企资源,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创新经验。

18年来,我校积极对接包装育人过程中的需求,深耕实践育人这块高地,打造了以包装专业实践为主导的“三联五共”校外实践教学特色模式。

2015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召开湖南省普通高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改革交流研讨会,面向全省高校推广我校“政校企”协同育人经验。

不仅“走出去”,还要“搭平台”。这些年,我校包装教育发展一路高歌,需要更高级别的实践教学平台来支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我校在东莞包装学院召开了多次校企合作交流座谈会,邀请当地政府、实习企业代表参加,向他们“取经”,集多方智慧,一心只为建好实践教学平台。

2009年起,喜事频传。我校“包装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心”成功获批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广州番禺美特包装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我校获批的首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伴随着我校创新发展步伐的加快,实践教学条件与能力顺利也实现了连级跳。

在2009年3月的中国包装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我校专家代表作了《包装与印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向国内兄弟高校分享了我校创新经验。

在学校看来,组织学生参加包装相关专业大赛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一次“绝佳机遇”,更是一场“实战试炼”。

最初的参赛成绩并未达到预期。2007年3月,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上,我校包装与印刷学院代表队止步于复赛。

大胆创新,奋起直追。认真总结比赛经验后,科技学院学生设计作品“橙与黑”在2008年中国大学生休闲女装设计大赛中获银奖,包装设计成果在国家级比赛中开始崭露头角。

2010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上,我校参赛作品收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伊斯坦布尔举办的2010年“世界之星”WorldStar2010包装设计奖评选中,我校“将乐擂茶系列包装设计”获“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奖。世界级奖项也被我校“毫不客气”地收入囊中。

学生的创新与设计思维,在一次又一次的专业竞赛中迸发出火花,让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教育之光从国内照耀到了世界。

“社会和行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怎样的人才。”校长谭益民如是说。

回顾包装办学之路,从1989年“印刷技术”成为我校第一个本科专业,到2003年拿到包装硕士点学位授权,再到2013年我校正式获批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我校包装教育也如初生般柔弱,到拥有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

1995年,我校迎来第一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们看设施、听讲课、阅教案、开会议,最终得出意见:学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可贵,为我国填补了紧缺的包装专业。硬件虽不硬,但软件不软,教学质量不错。

怎样让包装教育的“腰杆子”硬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高端人才的培养。

2013年,一件我校包装教育史上的大事完成——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我校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并于次年开始首批博士招生。至此,我校开启了包装人才培养的全新征程。

为了做好项目、培养好人才,学校召开了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会议,制定了详细的委员会章程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培养项目迎检验收任务,举全校之力把第一届包装博士人才培养好。

学科建设和条件支撑必不可少,学校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依托,把材料、设计、机电等专业整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大学科建设成果奖励力度,对于包装专业的大项目、大成果,学校实行高奖励政策,把师生搞学问、做研究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

每年送2至3名教师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包装学院、德国斯图加特媒体大学等进修,把先进的国外包装理念“带回来”,形成国际化的包装教育格局。

到2017年时,我校接受第三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走访了33个职能部门和20个学院,听、看课46节,查阅了3017份试卷和课程作业,调阅了1595份毕业论文设计,走访和深度访谈135人次,召开了19次座谈会,考察了3个校外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得出反馈意见,其中特别提到我校“领跑中国包装教育,办学特色鲜明。”

专家组组长吕明赞扬道,学校已成为包装人才的摇篮,包装教育的研究基地,作为我国包装教育最完善、包装专业最齐全、包装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龙头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

如今,我校包装人才培养迎来又一春。今年3月2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现并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湖南工业大学协议,我校将通过“部省共建”进一步做强“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申请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春华秋实,书写时代新成就

2016年1月,在我校召开的中共湖南工业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党委书记唐未兵掷地有声地提出,“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鲜明包装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目前,学校拥有全国最完善的包装教育体系,是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中国会员单位,也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在学校73个本科专业中,有15个与包装相关,同时还建立了16个包装类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包装博士和硕士培养方向,形成了完整产业链的学科专业群和涵盖包装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学校新增了“先进包装材料研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对4个“湖南省2011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若干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

学校还争取到株洲市政府投资1亿元在“中国动力谷”建设28000㎡的“湖南工大科技城”,成为我校包装科研成果的集中孵化场所之一;我校成立了“先进包装材料成型加工”瞿金平院士工作站,采取政校企共建模式建成了“轨道交通创新服务平台”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与中国包装总公司、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联合建立了“中国包装科技研究所”。

近5年,我校新增包装相关的国家级课题立项就有6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等7项重大科技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申请发明专利60余个。不仅如此,学校还瞄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自主攻克了包装材料、包装装备等50余项关键技术,30余项专利成果、158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企业创造效益50多亿元。

我校在国家乃至世界包装行业的权威性也越来越高。这些年,我校承办了第21届世界包装大会、国际包装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绿色环保包装与安全设计创意大赛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科赛事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号称设计界“奥斯卡”奖的德国红点奖、IF奖、世界之星包装设计奖等赛事,获国际奖项27个,国家奖57个。

同时,学校受国家有关部委委托,在唐未兵教授的带领下,负责编制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包装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主持工信部《中国包装行业转型发展政策措施研究》重大委托课题;主持34个“中国包装行业转型发展研究专项”;组织编著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包装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学术专著《中国包装产业的新方位》;参与制定“包装与包装废弃物”国家系列标准;历时30年完成了中国包装学术史上两大著作《中国古代包装艺术史》《现代包装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主办了国内唯一的《包装学报》;领衔编写了59本包装专业教材;创建了中国包装数字博物馆;抓紧建成中国包装大数据知识图谱、中国包装科技园、中国包装博物馆、中国包装研究院,为国家促进行业发展做好顶层系统设计。

(罗咸辉 刘翔 龙锦 何欣)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投稿邮箱:xcb@hut.edu.cn

联系方式:0731-2218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