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 收藏本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新闻网首页 >媒体工大 返回 >>

【中国教育报】融入城市产业链办学——湖南工业大学产教融合升级记

发布时间:[2020-11-30]   来源:  作者:  阅读:


故事要从一块“飞地”说起。

20年前,为推进产教融合,湖南工业大学追到千里之外的广东举办东莞包装学院,那是一次钻进企业办大学、产教融合的成功探索。

面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变化、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湖南工业大学如何全力推进产教融合,把自身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和行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谭益民介绍,湖南工业大学这几年深化产教融合的动作频频: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交通工程学院;对接陶瓷产业,与醴陵市政府合办醴陵陶瓷学院;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为培养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充分利用株洲轨道交通的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该校交通工程学院“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实验室建在产业园区”。

该校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龙永红告诉记者,聚焦国家对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重大需求,交通工程学院组建了交通信息学科群,开办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等专业,与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实现了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对接。

醴陵的陶瓷产业有着千年历史,是株洲冲击千亿产值的“种子选手”。但缺乏高精尖的陶瓷技能人才,材料、生产工艺不够先进,是醴陵陶瓷产业实现千亿产值的最大瓶颈。

校地合作举办醴陵陶瓷学院,打破制约陶瓷产业升级壮大的瓶颈成为醴陵的“一号工程”。在醴陵市政府的强力支持下,不到3年时间,一个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新校区在醴陵城东拔地而起。

与15家醴陵陶瓷龙头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与龙头企业合作,成功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陶瓷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醴陵陶瓷学院院长易小斌告诉记者,筹办至今不到4年,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稳步推进,成为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如果举办东莞包装学院是追着企业办大学,而交通工程等学院的成立,则是汇入科技创新大潮办大学,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产教融合从依托企业向拥抱整个行业推进。”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扬介绍,学校目前已经实现与株洲17个产业链的全融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态势。

湖南工业大学校内,中国包装产业链资源聚集谷(简称“中国包谷”)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在新包装大数据知识图谱中心,展示大屏上各种颜色的数字在不停地跳动,平台每天不间断自动采集互联网上的包装数据,目前已采集超过10万条包装学术论文、500万条全球包装专利、20万种包装产品及数十万名包装企业专家等数据。

2019年7月,学校与上海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包装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共同建设包装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包装科研成果产业孵化中心、包装大数据中心、包装智库中心以及全国包装测试中心等。

“充分发挥特色学科凝聚社会资源的优势,把广泛而雄厚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引进来,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刘扬说,这是学校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建设“中国包谷”的初衷。

不仅要引入社会资源突破资源瓶颈,还要引领产教融合的新探索。今年8月,该校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将交通工程学院、醴陵陶瓷学院建设成专门化、特色型、示范性的现代产业学院成为湖南工业大学探索产教融合的新使命。

聘任企业核心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把学生实习实训安排在企业,新引进的博士第一年先派去企业上班,建设开放共享实验室、满足园区内企业的科研创新需求……交通工程学院依托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了一个集教学、研发、培训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探索推进多主体联合办学、“产教科创”四维融合育人新模式。

谭益民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的学生在醴陵一待就是半年,把论文、毕业课题写在车间里。他向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随着醴陵陶瓷学院的发展,平台集聚效应加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到醴陵进行科学研究、艺术交流。

从追到千里之外的东莞办学,到吸引五湖四海的陶瓷产业人才前往,湖南工业大学推进产教融合的故事还将继续。

作者:本报记者 杨三喜 通讯员 罗咸辉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28日第1版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投稿邮箱:xcb@hut.edu.cn

联系方式:0731-22183416